仅只有未实名的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6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拼多多要针对不同的人群,做不同的Costco

2023-09-27

“论卷贱价,Costco才是祖师爷!”

一位球友的感慨,引来很多零售投资者共识。惨烈的内卷,总让人不能安息,忧虑哪天风云突变——竞争格局、事务数据呈现恶化,如最近被商场扔掉的京东。

而被戏称的祖师爷,继续三十年业绩长牛不说,当下也神话仍旧。

今年8月底Costco杭州首店开业,现场摩肩接踵,巴宝莉1万5的风衣、范思哲的T恤、拉夫劳伦的夹克,被抢出了大卖场的气势。


上述现状,商场一般解释为“极致性价比”使然:Costco的平均毛利率只要7%(严控产品毛利不得超越14%);相比之下,一般超市、电商的毛利率在15%-25%。

这种“贱价法力”,也引来雷军探店后,将其变成了小米的标签;黄峥更是多个场合不断立flag,“拼多多要针对不同的人群,做不同的Costco”。

但是,我们深化了解发现:贱价仅仅表象结果,Costco也并不是卷贱价之王。

复盘其宿世今生——翻阅Fedco、Price Club公司材料,通读了1995年上市后每一份季报、年报,发现Costco真不是那“该死的零售”,而是妥妥的“社会阶层精准阻隔”的服务生意。

Costco“叙事逻辑”,与其说“性价比”,倒不如说“圈高ARPU人群”。其本质是使用社会阻隔分层,选出方针用户,在全方位拿捏住他们的需求下,水到渠成做有钱人阶层朋友。

典型的“造梦、轮动、破圈”三部曲成长史,而这个过程,拼多多正是像素级仿照。

只不过,Costco圈高阶层用户,拼多多则圈低阶层用户,贱价永远仅仅表象。

一、阻隔出专属消费“乌托邦”,让中产为梦想人设买单

去年4月,一张路威酩轩集团(LV母公司)大中华区高管会议截图,火遍全网。


依照截图发表的说法,LV将其客户分为三类:超高净值、高净值以及(个人年收入低于300万)无收入人群。

未来,LV将对入门产品涨价,以除掉无收入人群;发力高端产品线,满足超高净值人群的心理预期。

如此派头令舆论炸锅,感觉被轻视的人群,一度将LV话题喷上了知乎热榜。

事实上,类似的情况在Costco的运营中,处处可见。


自创立开始,Costco就秉持“贫民看报纸广告,有钱人收专发邮件、电话”的阻隔;一般人在报纸广告上,看抽象的优惠宣传;会员则会接到Costco“依照每个人的喜好,进行相应告诉的特价产品”邮件。

甚至高级会员,还可免费订阅Costco内部杂志,享受每个月送到家中的超然待遇。


这样“森严”的阻隔战略,从前还闹出过笑话。

一位接到电话提示产品特价的网友,在脸书社团不解发问道,“Costco最近生意很差吗?”

但是Costco依然依然故我。在以会员仓储模式FedCo起家时,其就只对美国邮政的员工及其家属开放。

比及Costco复制FedCo进行品牌扩张时,轻视阻隔更为凸显了。

在彼时一美元能吃一天的美国,其高达30美元的会员年费,生生划出一个阶层。同时,只对政府、公共事业工作人员与金融机构等员工开放的设置,又把土大款挡在门外。

如1996年,一位市居民以轻视的名义——Costco以其失业、正在接受社会援助为由,不让他为自己的会员卡续费——将Costco投诉到了人权委员会,“我觉得这太荒唐了,我的钱和其他人的相同好”。

相关推荐